2017年9月底,
在珠海最为城中村的北山村里,
冒出了一家连门都找不到的酒店,
借着地理位置取名:“北山居”。
这里以前只是一间农民工宿舍,
菜市场和地摊饭包裹,不远处还有收破烂的废墟。
可就这样一个地方,酒店非但没倒闭, 
格莱美获奖歌手等世界重量级音乐人,
经常找上门来住。
 
 
北山村算是一个旧时代的村子,
坐个公交进城,还要来回换乘好几次。
居民惯沿着用竹竿晾满衣服,
小摊小贩就打自家门前卖起了杂货,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市井气息清晰可见。
 
 
每天清晨的雾气,刚蔓延上百年老祠堂的屋檐。村里的小巷,便响起小贩们装卸货物的声音。接着,包子铺豆浆店的早饭香味开始在空气里散开......
 沉睡了一夜的北山居,就这样在城中村里醒来。
 
刚开始,谁都想不通,这样一个地方适合开酒店?
 
 
 
 
可就当一声电音收尾,火光燃爆了夜空,答案全都有了。
 
格莱美三届得主Ricardo Vogt一把麦,轰动开唱。法国乐队Celtic Social Club紧接不断撩拨全场演出的G点,台下上万观众瞬间high翻全场。
 
这个场景不在北京,也在上海。这里是北山村。
 
7年前举办起来的北山音乐节,让整个村子重生了一样。
 
 
呼麦、互动,每年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让这里变成了音乐的狂欢地。
 
当年那个没名气,甚至下一秒,就会被城市发展遗忘的的小村子,如今却因为音乐节,一年年躁动了起来。
 
可不,去年北山又火了一把,光音乐节首日就有3千多人入场。活动开始前一小时,安检口已经排起了几条人流长龙。
 
 
每年到这个时候,原本寂静的小村落,一下变得闹腾起来。但北山村要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群人的狂欢,它还需要散场后的落脚地。
 
音乐节背后,从世界各地飞来的音乐家歌手们、文青们,住哪里,成了问题。
 
可那时候的北山村,还没有一家能够收藏音乐灵魂的酒店。
 
这现象一直延续到了去年,城中村里的一处农民工宿舍,一夜之间不见了,被一帮子不安分的珠海老炮,掀翻了天。
 
“北山居”就这样落成了。
 
 
 
 
67年出生的我,也参与进了这次的大改动。成了老炮团队的主力军。
 
我是薛文,出生在军旅家庭。从小在南海舰队政治部机关大院里长大,父亲是一名军旅版画家,母亲是文工团的舞蹈家,也是李谷一的师姐。
 
每天在院子里,听歌、看画,在电影导演身后玩捉迷藏,被艺术氛围包裹着长大。
 
左边邻居撒贝宁的父母不在家,我们几个就跑出去玩,摘了树上的野果子,老撒就成了第一个试吃的人。
 
大家都还在偷着乐的当会,右邻居李海鹰的父亲还在抽着鞭子让儿子在院儿里拉小提琴。
 
 
大院,就像是最好的学校,让我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却又迅速成长的童年。
 
一遛弯,跑去出演了《铁人王进喜》,就在我以为此生就要和电影相依为命之时,父亲把我强拉了回来。
 
一个拐点,让我从电影回转到广州美术学院学油画。也是在那里,我成了最早一批能接触到西方音乐的人。也许是从那时候开始,音乐成了生命里无形的一根线。
 
父亲、艺术,和自己冥冥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左手起)弟弟、父亲和我
 
87年,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全家搬去了珠海。由于经济的发展,珠海很多的古村落已经开始面临一个个被拆除的命运。
 
也许是生命的偶然,父亲受邀参与到北山村的保护中。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城中村,它还保留了很多清代古建筑。
 
杨氏大宗祠、清代民居,成了我的第二个日常光顾地。
 
 时光的转轮,停在了2008年。父亲心脏病突发,去世。
 
杨氏大宗祠
 
我和弟弟接手了北山村的古建筑保护,是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实现我们自己的心愿。
 
一口气,租下了北山村内的医帝庙、章成祠堂、景辉祠堂、北山戏院四座村内有年头的老宅子。
 
古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守护,更重要的是让它们从沉寂中重生。画展、摄影展.....一个个不断尝试,可小众群体的艺术,推广有限。
 
就在这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对村中的百年老戏院进行了修复。没想到,音乐,这种全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得到了最大的共鸣。
 
800平方米的北山戏院,一开跑,成了北山音乐节的主会场和珠海旧物仓的店址。
 
珠海旧物仓
 
音乐让这座沉寂的村落复活了起来。
而这时候的它,
唯一缺的是一个可以安放音乐灵魂的地方。
一个音乐人的家。
“北山居”就在梦想的延续中出现了。
 
 
 
 
第一次见到北山居原建筑,
还是一座如假包换的农民工宿舍楼。
远看就是个四平八稳的盒子,
各色人群租客从里走出,
夜晚这里成了夜归人的身、心栖息之处。
 
 
 
一年半的时间重新改造。
外墙体加固,不使用任何设计的理念去改建。
有意思的是:来来往往无数人,
却总找不着入口在哪里?
木门藏在了巨大的精钢混水泥土中间。
门口修自行车的白发老爷爷,
倒成了酒店入口的唯一暗示。
 
 
走进酒店大堂,一瞬间像踏进了老厂房。大堂前台的后背墙,清晰可见的油渍,黑白灰三色穿插。甚至还有以前住在这里的工人留下的涂鸦。
 
褪去表层白漆,显眼可见的红砖,毫无顾忌的裸露出来。不修边幅,却又肌理清晰,像抽象油画派系里走出来的场景。
 
屋顶从弗洛伦撒淘来的吊灯,古老而贵气。庄重的宣示着自己的屋顶主权。
 
旧的元素在这里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
 
 
一共6层,20个房间。
从一楼通往以上每一楼层,
都是这种原有的毫无粉饰的墙面。
墙面的印记记录着曾经这里人的生活。
 
就如Bron this way所歌唱的那样:
“爱上我们原本的样子,并没有任何过错,
我以我独特的方式美丽着。”
 
 
配合音乐酒店的主题, 
这里的房间没有门牌号, 
而都是以音乐形式命名:爵士、蓝调、波普。
有趣的是,这里每个房间的门都不在显眼处,
需要用心找,才能发现。
自己找到的客人还可以去前台领奖品。
 
爵士房
 
房间内会有收音机、唱片机或者收录机,
都是从世界各地旅游时淘到的收藏品。
每一件物品都有收藏价值。
房间里的音乐物件让住进这里的音乐家体验自己在家的感觉。
一台不起眼的CD播放机,
音乐缓缓从中流淌出来。
 
蓝调房
 
床上用品都是五星级标准,
不过这里的灯具、厨房柜,
都像是来自纽约或者法国的家里,
北山居给人的感觉是要有艺术家家的味道,
却不仅仅是酒店的体验感。
清晨拉开白色的帷幔,就像在自己家中醒来。
 
波普房
  
洗漱间的植被通过干燥处理,
插放在玻璃空瓶中,
没有过多的添加和事物装饰,
少了它显得空间太单薄,
有了它空间又生机灵动起来。
北山居用的都是O London,
这可是张国荣曾经御用的洗漱品牌。
只要你懂,只要有心,每个细节都可以发现惊喜。
 
 
一张关于音乐的摄影作品,
一不小心,就走进了自己偶像的世界。
巧的话,艺术家会不会在这里的墙上,
看见自己?
 
 
每一个器物都处于中性的状态, 
摆放在空间的任意角落,
却可以和人舒服而平等的共处。
 
 
无论是哪个细节角落, 
即使是斑驳的墙面,
搭配窗外阴绵的南方细雨,
北山居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取景。
存在感却又那么强。
 
 
9点30之后就不提供早餐了?
对艺术家们来说会不会太早了。
一觉睡到中午,穿着蓬松的睡衣下楼,
还可以吃到不同国家和口味的早餐。
中国的音乐人和外国的音乐家,
还可以借着早餐的时间畅聊一番。
 
港式早餐
西式早餐
中式早餐
 
 
轻抚着凹凸不平的墙面,沿路走进酒店深处。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旧的事物已经破败,并不完美,我们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保留。
 
因为我相信,过去是未来的一部分。就像我从艺术的军旅大院,走向了今天的自己。
 
耳边爵士乐,萦绕着整个空间。北山居,只要你看得见的地方,就有音乐。
 
可能有人会说,你做这些干什么?因为我要做的不仅仅是留住,留住建筑,留住文化,留住过去。更多的是分享。
 
我希望北山居是一个吸铁石,可以吸收更多有趣的灵魂,喜欢音乐的人,愿意走进艺术的人,一起来感受,一起将它的磁力,越滚越大。
 
一楼大厅的鼓架